【谈个恋爱就火了】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他不断地期待别人对他的肯定,这包括要求别人的赞同、赞美、吹捧等,然而这些只能给他暂时的安慰。他可能无意识地憎恨任何一个较为突出的人物,或在某一方面强于他的人,比如更有主见、更善处世、更有知识等,因为这种人威胁着他对自己的评价。他越是执着于他的自我理想化意象,他的这种憎恨便越强烈。或者,如果他本人的傲气被压抑了下去,他就可能盲目崇拜那些公然宣称自己的重要性并表现出盛气凌人的举动的人。他爱的是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他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但是他迟早必定发现自己崇敬的那些神原来只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只关心他在他们脚下烧了多少支香。那时,他又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也许,把自我理想化而产生的最糟糕的问题,是由此而出现的对自我的疏远。我们压抑或窒息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变得与自己疏远起来,这种变化是在神经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而神经症虽然自有其基本的特性,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患者完全忘记了他真正感受、喜爱、拒斥、相信的是什么。一句话,他忘记了真实的自我,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根据理想化意象生活。巴里23的小说《汤姆和格霄索》中汤姆的例子就比任何临床描述更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的过程。自然,病人这种行为使得他被自己无意识的托词和合理化作用组成的“蜘蛛网”缠绕而一筹莫展。患者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因为生活者并非他自己;他做不出任何决定,因为不知道他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出现了困难和麻烦,他才会一下子如梦初醒,这也正是他的自我一直处于异化状态的鲜明表现。要理解这种状态,我们必须认识到遮蔽内心的那一层虚幻必然会扩展到外部世界。有一个病人最近的一句话概括了整个情形:“要不是这真实世界的干扰,我本来好过多了。”
最后,虽然理想化意象的创造是为了除掉基本冲突,而且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说是达到了这一目的,但同时它又在人格中造成新的裂隙,其危险性更胜过以前。粗略地说,一个人把自己构思成理想的那种形象,是因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真实形象,理想化意象显然是用来抵消他可憎的真实形象的。但是,把自己抬得那么高以后,他便不能容忍真实的自我,甚而这还会引起他的恼怒和自我鄙视,并且因为自己达不到那种要求而烦躁不安。于是他动摇于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理想化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使他左右为难,找不到一个坚实可靠的中间地带。
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乱码错字,请更换谷歌浏览器即可正常阅读。